第(2/3)页 怎么去哪里?枳实不明白,难道不救沈小娘子了?他满脸疑惑,不过,只停顿了一息,马上执行主人的命令。 离京城三四十里地的西山,四月晚风吹过,空气中都是花的香气,沁人心脾。 小沙弥帮老方丈摆好一碗白米饭,白米饭上搭着一条腌过的萝卜条,还有一双筷子,这就是老方丈的晚餐了。 对面,小沙弥的晚饭除了白米饭,还有一菜一汤,菜是菠菜炒鸡蛋,汤是排骨山药,荤素搭配,营养又可口。 “师傅,白米饭就排骨真香,真好吃。” “好吃就多吃些。”老方丈慈祥的笑道。 “多谢师傅。”小沙弥开心的不得了,“要是师傅能跟我一起吃,那就更香了。” 老方丈笑眯眯的看了他眼,“你正长身体,我的老骨头嫌肉多烦。” 小沙弥抬眼,看了眼不瘦不胖的老方丈,笑道,“师傅,前几天有个来拜佛的游医说了,像你这样的身子骨还能活三十年。” “老纳已七十古来稀,不需要那么久。” “怎么不需要,到时,师傅就是百岁之人,就是人瑞。” 老方丈不与小沙弥争口舌,专心吃饭。 人生一世,繁荣枯盛,全凭天意。 小半刻钟之后,有年青僧人进来收拾碗筷,“师傅,摄政王求见。” 正在抹小嘴的小沙弥眉头一皱,“师傅,徒儿去街市化缘,听人说他不能有子孙,那他最后岂不是要被世人忘记?” “阿弥佗佛。”方丈道:“就算有子孙,最多也只被记住五十年。” “为何是五十年,师傅?” “只有儿、孙能记得父亲、祖父的模样,曾孙以后,谁还记得呢?” “可是曾孙辈们会以老祖宗的方式年年祭拜呀!” 老方丈一愣,蓦然失笑,“怀与说的是。” 为何人们执着于生生不息,意义大抵于此了。 收拾碗筷的僧人问“:师傅,见吗?” “来都来了!” 哦,那就是见了,小僧连忙出去通报。 沈初夏想到遂道长,但是没想到会这么长,长到没有尽头的感觉,“佗叔,这么久,我们应当出京城了吧。” 老憨佗想想道:“也许正在城门口左右。” “什么?走了大半天才这么点远?” “差不多吧。”老憨佗说道,“高氏父子太厉害了,居然在枕花楼的下面挖了这么长一条遂道,怪不得搬银子能逃跑,真是太厉害了。” 沈初夏摇摇头:“我觉得这条遂道应当不是高家父子先挖的,但被他们发现加强了这条遂道。” 老憨佗惊讶的问,“有这种可能?” 沈初夏点头,“张记藏书楼里有本京城野史,里面有记录过遂道之事,听说这是大魏朝先祖攻打前朝时挖的,后来怕其它人效仿,便堵了,不知怎么就被高氏知道了。” “那书上说尽头在哪里?” 沈初夏摇头,“都说了是野史,世人捕风捉影碰巧了一回。” “那只能继续往前走了。” 第(2/3)页